淮安市洪澤區地處江蘇省中部,位于洪澤湖東畔,1956年建縣,因湖設置,借湖得名。2016年撤銷洪澤縣設立洪澤區,以原洪澤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澤區的行政區域,洪澤區人民政府駐高良澗街道洪澤湖大道90號。洪澤肩挑兩湖(洪澤湖、白馬湖),四面環水,素有“淮上明珠”、“魚米之鄉”的美稱,是一座充滿魅力的湖濱新興生態旅游城市。全區國土總面積1273.41平方公里,人口36萬,轄3個街道、6個鎮。
【地理區位】 淮安市洪澤區地處北緯33°02′—34°24′、東經118°28′—119°10′,橫跨“兩湖”,縱貫“三水”(淮河入海水道、淮河入江水道、蘇北灌溉總渠),地處蘇北中部,位于淮河下游,屬淮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。東依白馬湖,與淮安市淮安區、金湖縣及揚州市寶應縣水陸相依;南至淮河入江水道(三河),與盱眙縣毗鄰;西偎洪澤湖,與宿遷市泗洪、泗陽兩縣隔湖相望;北達蘇北灌溉總渠,與淮安市清江浦區以蘇北灌溉總渠、淮河入海水道為界。淮安市洪澤區呈西高東低之勢。全境東西跨度63公里,南北跨度38.5公里;全區最高點在老子山鎮的丹山頂,高程51.5米;最低點在白馬湖區,高程僅為5.1米 。洪澤湖西南面的老子山鎮為不連片的低丘陵地,中部為洪澤湖區,東部皆為黃淮沖積平原,地勢平坦。洪澤湖大堤高程18.5米,與東部平原落差達10米以上;湖底淺平,高程為一般為10~11米,最低處約8.5米,最高處為12米,高出洪澤湖大堤以東地區3~5米。洪澤湖猶如囤在平原上的一座大魚倉,所以又稱之為“懸湖”。縱橫洪澤區境內的主要河流有:淮河、蘇北灌溉總渠、淮河入江水道、老三河、草澤河、張福河、洪金排澇河等過境河流,以及潯河、硯臨河、貼堆河、往良河、花河等境內河流。
洪澤東攜白馬湖,西攬洪澤湖,南臨淮河入江水道,北瀕蘇北灌溉總渠,寧連高速和寧連一級公路穿境而過,京滬、寧徐、徐淮鹽高速公路環繞周邊,到淮安漣水機場半小時,到南京祿口機場一個半小時,到上海城區不足5小時。洪澤湖南承淮河,北接蘇北灌溉總渠和入江水道,連接長江、京杭大運河,是國家南水北調的重要水上走廊,是連接淮河、京杭大運河和長江的重要水上交通樞紐,現有水運碼頭多座,最大裝卸能力超50萬噸,距連云港港口120公里,往來便捷,物流暢通。
【社會事業】入選首批長三角自駕游熱門十強城市,洪澤湖古堰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、省級森林公園;老子山鎮創成全國美麗宜居小鎮和省級溫泉旅游度假區,龜山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、省三星級鄉村旅游區、榮獲“中國最美養生休閑旅游名鎮”稱號;岔河、老子山、西順河分別獲批全國重點中心鎮、全國美麗宜居小鎮和中國最具特色名鎮,朱壩大劉、黃集曹圩等7個村分別獲評省級美麗鄉村和江蘇最美鄉村;創成國家生態縣和衛生縣城,全國文明城市、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分別通過省級驗收和評議。創成全國文化先進縣,洪澤湖大堤、洪澤湖漁鼓分別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;獲得國家級生態縣區命名,入選全省首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,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(街道)實現全覆蓋,黃集街道曹圩村等3個村獲評省生態文明示范村。建成全省首家縣級融媒體中心,建成蘇北唯一的省未成年人文明禮儀實踐基地,唐真亞入選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,江淮大學舊址列入省文物保護單位。深化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,多名省級以上醫療專家來洪設置工作站,夕陽紅養老公寓入選全國醫養結合典型案例,異地就醫定點醫院聯網覆蓋率、疫苗預防接種規范化率、兒童預防接種門診標準化建成率均達100%。
【礦藏資源】境內蘊藏著豐富的巖鹽、芒硝、地熱等資源,其中芒硝、巖鹽礦藏在華東地區品位最高、儲量最大,探明儲量分別達1.5億噸、23億噸。老子山地熱資源儲量大、品質優,含有鍶、氟、磷、鈣、硒、鉀、氡等20多種微量元素。生態農業資源。洪澤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、國家級有機稻米栽培示范區,江蘇省首批無公害農產品、水產品產地整體認定縣,28個農產品、30個水產品、7個畜產品獲得有機、綠色、無公害產品認證。
【旅游資源】洪澤湖環湖有鎮水鐵牛、仙人洞等諸多歷史名勝,湖區有百座湖心島、千畝荷花塘、萬畝蘆葦蕩等自然景觀,沿堤有洪澤湖碑、乾隆御碑、周橋大塘碑等人文景點。洪澤湖大堤有1800多年歷史,三河閘是千里長淮第一閘、國家級水利風景區。老子山是著名的道教文化起源地。
淮安市洪澤區位于北半球中緯度,地處中國南北氣候主要分界線——“秦嶺-淮河”南側,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性地帶,具有季風性和兼受洪澤湖水體調節的氣候特點。四季分明,冬季寒冷干燥,春季冷暖多變,夏季濕熱多雨,秋季溫和晴朗。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年均降水量913.3毫米。日照充足,年均日照2300小時,日照率52%。